当前位置: 首页 >> 系所中心 >> 楚学研究所 >> 正文

孟华平:长江中游史前古城的调查、发掘与研究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5-19     [来源]:     [浏览次数]:

(通讯员 钱薛芳)为了庆祝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加强省级示范实习基地建设,受63365线路检测中心邀请和省博物馆、省考古所安排,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副馆长、副所长孟华平研究员于本日下午2点,在我校八号楼二楼213教室,为我校师生做了《长江中游史前古城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学术讲座,这是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级示范实习基地建设系列讲座之七,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聆听。本次讲座由63365线路检测中心主办,文化学系主任、楚学所所长黄尚明教授主持,华师博物馆馆长宋亦箫教授带领研究生参加了活动。

孟教授首先对史前古城的发掘现状作了简单的介绍,之后主要从三个角度对长江中游史前古城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展开详细的介绍。第一部分,孟教授通过大量的图片与简要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已发现的18座史前古城城址,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天门石家河古城为中心城址,面积最大,达120万平方米,应城陶家湖城址面积67万平方米,位居第二。沙洋成河城址面积达50万平方米。其它城址面积都不大,从20万平方米到5万平方米不等。有的城址始建于大溪文化、油子岭文化时期,如澧县城头山古城,天门龙嘴、谭家岭古城;大多数城址始建于屈家岭文化时期,沿用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第二部分,孟教授通过从城址的分布状况、年代、规模、形态、构筑方式、形成背景、功能、社会性质、废弃原因等多方面,从理论上探讨对古城址的认识;第三部分,孟教授指出了古城考古的工作方向,详细介绍了石家河城址近年来考古的重大发现与研究成果。建立了完整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依次经历了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后石家河文化的文化变迁过程;经过大面积的区域系统调查,发现了以石家河古城为核心的大型聚落群;在石家河城址中部发现了更早的谭家岭古城,始建于油子岭文化时期,面积达17万平方米;在石家河城址西北部城外发现了三段弧形的人工堆筑墙体,属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扩建工程;在印信台发掘出大型套缸祭祀遗迹;在谭家岭发掘了一批后石家河文化时代的瓮棺葬,出土240余件制作考究、种类复杂的精美玉器,形象地展示了石家河人的精神世界。最后孟教授和师生之间进行了简短的互动交流,回答了学子们的提问。

本次讲座资料详实,见解深刻,使我们加深了对长江中游史前古城城址的认识,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孟华平,男湖北天门人。1983—1990,本科、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现任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馆长、副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兼任武汉大学考古学系博士生导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主持过天门石家河、秭归庙坪、郧县辽瓦店子等多个重要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出版了《湖北史前城址》、《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秭归庙坪》等多部专著,在《考古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大溪文化》等数十篇重要论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