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封霄 毛彩霞 张欣蕾)9月21日晚,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学术训练营在1208教室顺利举办。这是我院针对本科生首次开展学术训练活动,主要是针对有心于学术科研却不知从何入手或者是不敢入手的本科生,帮助大家解决在科研与学术方面的困惑,活跃本科生学术文化氛围,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第一期学术训练营围绕 “如何做开题报告”这一主题展开,为此我们特意请到了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许小青老师。
许小青老师指出,开题报告不仅仅是一个写的过程,而需要一个很长的准备阶段。许小青老师分两个部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第一部分中,面对“本科生要不要做科研”、“本科生能不能做科研”两个现实问题,许小青老师引用了复旦大学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的看法,认为本科生能做好科研,也完全可以做好科研的起步。在第二部分中,许小青老师指出,科研是从撰写一份合格的开题报告开始的。只有清楚了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科研才算初步上路。围绕着“开题报告是什么”、“怎么写开题报告”两个问题,许小青老师又具体为同学们讲解了构成开题报告的五个方面。
在第一个方面——选题的缘起与意义中,许小青老师指出题目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从前人研究成果中接续而来的。要避免题目大、旧、虚的问题,而要取法乎上,追踪前沿,勤于思考,提升自己的学术眼光。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收缩视野,小题大做。在第二个方面——学术史的回顾中,许小青老师着重概括了四个字“联系,区别”,即明确说明前人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和自己与前人的不同点。接着,在介绍了学术前史的四个阶段和各阶段易犯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后,许小青老师总结道:“学术史回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自己论文建立起一个与前人对话的平台,避免自语自话。忌学术前史与正文写作是两张皮的现象,只是摆在前面,在正文写作中,没有对前人研究进行回应。”第三个方面是整个开题报告中最为核心的,即研究思路与框架。在人物、事件、观念与制度几种选题下,许小青老师强调一定要体现基本的历史学科特色——历史的时序性与空间性。有关研究框架应遵循的原则,许小青老师提出了三点,即问题意识鲜明集中、逻辑层次清晰和章节之间要大体平衡。在第四方面——材料与文献中,面对“怎样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中寻找所需的材料”这一现实问题,许小青老师认为典籍、档案、报刊、私人手稿等各有不同利用方法,各种材料要相互配合使用。同时,现代电子资源库的利用,也是一种重要的技能。有机会接触档案、查阅档案是论文脱颖而出的重要基础。但要学会鉴别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的不同价值。在许小青老师看来,“最后进行到写作阶段,主要任务就是排比史料,并从中勾勒出基本的脉络与史实,并运用基本的逻辑与理论,就其残缺的环节作出符合逻辑的推论。”在最后一部分——有待解决的难题中,许小青老师指出作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开题的最后一部分都需要保留;对外申请项目时,这一部分是隐藏的。在讲座的最后,许小青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同学们,只有做好了上述的这些环节,学术研究才真正开始,关于怎么做开题报告,功夫是在开题报告之外的。
在交流与提问环节,赵耀、袁凯琳、万幸、曹喜庆四位同学分别就“外刊的使用”、“好选题的标准”、“学术前史与正文写作两张皮的理解”和“材料的解读与论文的语言”四个问题与许小青老师进入了深入的交流。在半个小时的交流活动中,许小青老师耐心解释了同学们的困惑,使同学们受益匪浅,满载而归。
会后,基地班曹喜庆同学兴奋地说道:“这个活动真是让我受益匪浅,虽然我们已经大三了,但是对我们来说科研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我觉得这个活动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也很有帮助。下次我还要参加!”李然同学也表示:“许老师的讲课内容丰富精炼,层次分明,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写好开题报告;在提问环节,许老师思维敏捷,能最快最好地解决同学们的困惑。此次活动,真的是干货十足,不枉此行啊!”第一期学术训练营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落幕。